川普關稅重擊越南46%、柬埔寨49%,中國隱形產銷體系大揭密。
- Kimi
- 6天前
- 讀畢需時 9 分鐘

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日前宣布全面性「對等關稅」(Reciprocal Tariffs) 計畫,對全球多個國家課徵不同幅度的進口關稅。其中,東南亞地區幾乎中槍最深,像是越南的稅率高達46%、柬埔寨甚至飆破49%,使當地以低工資、代工聞名的製造業陷入極大壓力。有分析人士指出,川普之所以對越南、柬埔寨等國大動干戈,就是為了封鎖中國疑似利用鄰國「洗產地」的產銷路線,切斷大陸廠商繞道出口美國的可能性。
洗產地是什麼?為何成為川普眼中釘?
所謂「洗產地」(Country of Origin Washing),是指部分國家或企業為了規避高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,將產品分拆、包裝或簡易加工,並貼上第三方國家的標籤,以假冒該國「原產地」,最後再出口至目標市場。過去美中貿易戰期間,大陸廠商遭遇美國追加關稅,便紛紛外移至越南、柬埔寨等地設廠,或以「轉運中心」方式利用鄰近國家貼牌、洗產地,再從這些國家出口美國。相對於從中國直接出口的高關稅,這樣的「迂迴策略」成本較低,亦能減少貿易制裁帶來的衝擊。
然而,此一手法其實早被美方盯上。川普2.0 版的對等關稅,便將越南、柬埔寨等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納入名單,而且課徵稅率特別高,部分專家解讀:「這等同直接堵死了中國洗產地的路子。」
越南、柬埔寨成中企「洗產地」的關鍵點
1. 越南:低工資、大體量的代工基地
投資政策與地理優勢
越南對外資採取相對開放的投資政策,自1986年「革新開放」後,陸續開闢經濟特區、工業園區;外資企業能在此以優惠租稅、減免進口關稅等條件,建立製造生產線。
由於越南緊鄰中國廣西、雲南等地區,陸路、海路交通便利;同時越南貨櫃港口日漸擴充,也使產品轉運更省時省力。
產業特性與製造優勢
中企最常利用越南的,是勞力密集型產業,如成衣、鞋類、電子組裝。越南既有成衣聚落已有完整上下游供應鏈。
過去兩年,高階電子裝配、生產代工也開始湧入,電子廠等都在越南擴增產能,一部分正是為了替大陸產線「分散風險」之用。
中企如何操作洗產地?
通常是大部分零組件依舊在中國完成生產,再分批運到越南,於當地進行最終包裝或簡易組裝,最後貼上「越南製造(Made in Vietnam)」標籤出口美國。
有些中企甚至會在越南設「空殼廠房」或簡易倉庫,利用外界難以追查的海關流程,使美國查驗產地時,更不易追蹤產品實際來源。
未來隱憂:46%關稅衝擊
面對46%的高關稅,越南商品在美國市場價格勢必節節升高。原本寄望越南能提供廉價勞力生產的企業,恐將嚴重壓縮利潤,甚至直接失去客戶訂單。
若越南外資廠商或當地供應商大量倒閉,勞動市場與投資環境都會被動搖。不過,若未來美國願意談判降稅,或越南調整外貿結構,仍可能在「中國替代方案」中維持一定地位。
2. 柬埔寨:廉價服飾代工、出口依存度高
成衣產業支柱與國際名牌代工
柬埔寨長期以紡織、成衣和鞋類代工為主要經濟命脈。當地工資相較越南更為低廉,一度吸引不少中國廠商「二度外移」,把低端製造鏈轉移至此。
由於歐美等國際品牌經常在柬埔寨尋求代工,因此當地產業對出口市場依存度極高。面對美國關稅大刀,一旦國外訂單大幅減少,柬埔寨就業、整體經濟將立即受衝擊。
基礎建設與產業條件較薄弱
柬埔寨在基礎建設、物流運輸、海關程序等面向,整體環境比越南更不成熟,過去唯一本錢就是「超低工資」。這正好吸引中國業者前往設立代工廠或租借廠房包裝、標籤,以圖洗產地。
不過,其停留在簡單服飾加工的水準居多,若工序更複雜、對零組件需求量高,柬埔寨在供應鏈優勢上並不及越南。
洗產地風險高:美方直接點名
白宮官員直言柬埔寨已成中國繞道出口美國的「最重要轉運中心」,足見在美方掌握的情報中,柬埔寨經常充當「虛擬組裝」角色。
相較越南具備一定製造基礎,柬埔寨若僅幫中國貨品貼標籤、做簡易加工,極易被發現。如今被課49%關稅,更形同宣告「此路不通」。
前景:被全球經貿排擠的隱憂
若柬埔寨被美國列為「高度可疑的洗產地」,後續貿易查驗、通關程序將更嚴苛。再加上投資者恐因高關稅打消念頭,柬埔寨外來資金恐斷崖式下滑。
柬埔寨政府若無法提出更具體的法規或監管機制,防止大陸商人利用當地洗產地,恐將持續面臨外資卻步、出口大跌的危機。
3. 越柬兩國共同挑戰:基礎薄弱、產業單一、衝擊即刻到來
產業集中度高,經不起外資大幅流失
無論越南的成衣、鞋類、電子組裝產業,或柬埔寨的服飾加工,這些關鍵產業對當地GDP 和就業貢獻度相當高。若因關稅驟升,國外買家退訂或大量撤資,短期內將引爆經濟與民生問題。
基礎設施、法規尚未跟上
兩國雖拼命招商,但在交通、電力、通關效率、工業附加價值等環節仍比較弱。一旦優惠稅率不在,高關稅使得外資「利潤空間」消失,就很難留住企業繼續深耕。
洗產地疑慮:後續制裁陰影
美國不排除加強稽查若干標籤、文件,使越柬出口商一次違規就面臨「禁止入關」或罰金處分。如果當地政府未積極防堵中國企業藉由合資或空殼公司「洗產地」,恐被列入美方黑名單,情況更糟。
中國隱形產銷網絡如何運作?
1. 環狀分工:拆解生產流程、外移低階組裝
低階生產留在中國
中國擁有龐大的供應鏈與原料生產能力,基礎人力成本仍能壓至相對低水準。企業可在大陸境內完成原料提煉、零組件製造或半成品生產,掌握成本優勢。
有些企業會在大陸大量進口原物料(例如農產品、電子零組件),以更低稅率取得,並在中國境內完成關鍵加工程序,之後才將半成品或零件分散到境外工廠。
組裝、包裝外移至東南亞
當大陸境內的成品出口美國稅率過高,廠商傾向把「關鍵但利潤較低的組裝環節」轉移到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或印尼等鄰國。
此舉使最終產品名義產地顯示為第三國(非中國),進一步迴避對中國產品的高關稅或其他管制。
由於東南亞與中國距離近,陸運、海運都相對便利,降低了跨國運輸的時間與金錢成本。
多國多點式佈局,降低被鎖定風險
為避免集中單一國家而被美方一次打擊,一些中國企業採取「多國分散佈局」,同時在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、印尼等地各設小型組裝或加工點,分批生產出口。
這種網絡式、片段式的生產體系,一旦某個國家被監管或查稅,企業便可立刻轉移產能到其他據點。
2. 低調轉運:灰色通關與「貼牌式」出貨
貨櫃轉換、拆分技巧
企業常會先將大陸生產的半成品或零組件,以碎片化、低貨值報關的方式輸入東南亞國家(如越南港口),再行合併裝櫃成「成品」。
在此過程中,廠商可能利用虛假報關、或故意少報價值,以降低關稅與進口審查風險。合併裝櫃後,貼上「越南製」、「柬埔寨製」等標籤出口美國。
分散式「小包裹」郵寄/快遞
在電商盛行的當下,一些較小規模的中國賣家會將大量商品以「小包裹」方式直接發往東南亞代運中心,再二次貼標轉寄美國。
過去曾利用美國針對800美元以下包裹免關稅等漏洞,規避稅負。如今川普宣稱取消此類小額包裹豁免,便對這類洗產地手法造成重創。
「貼牌式」OEM/ODM
部分中國企業與當地廠商合作,以東南亞廠牌形式上市銷售。實際上產品的關鍵零組件或主體功能,仍在中國完成,只是最終LOGO、盒裝、合格證書等在第三國快速「貼標」,外觀上看不出是中國製造。
這一環節於文書、海關報驗時相當關鍵,讓最終外界看到的產地與原廠資訊,全部指向「非中國」。
3. 界線模糊的「含中量」:複雜的原產地認定
原產地判斷標準
多數國際貿易協定都有一定比例的「本地附加價值」(Local Value Added) 需求,才能認定為該國原產。然而,一些洗產地工廠只進行最低程度的組裝或包裝,實際「本地附加價值」有限。
假使美國或其他國家相關單位加大抽查,要求提供完整供應鏈資料,不少中資企業可能會被揪出。
第三方文件與「合格證書」造假
中國為應付關稅以及產地審查,常透過人脈關係或行賄尋找可「配合」出具文件的代理業者,包含產地證明、品質檢驗報告等。
在文件「合格」的情況下,就算美國海關抽查,短時間內也難以判斷其真偽。若查核人員要求產地工廠實地盤查或溯源,才可能拆穿其中端倪。
複雜的供應鏈結構
某些商品的原材料、零組件,可能分別來自數個國家,最終在中國或東南亞某地「合體」。如此「含中量」是 70% 還是 90%?常常見仁見智,灰色空間相當大。
有的工廠甚至會跨境多次加工,如先把原物料從中國送到泰國,再把半成品送到柬埔寨做二次組裝,最後在越南完成「包裝+報關」出口美國,整條鏈條非常破碎。
4. 發展趨勢:全面強化稽查與風險加劇
美國升級稅率與審查機制
川普政府已多次強調,對於任何可能協助中方洗產地的國家「不會手軟」。除了提高關稅,也會提高海關抽查比率。
一旦遭認定「故意掩飾中國製商品」,相關企業可能面臨更高懲罰性關稅,甚至被納入美國黑名單,禁止進口。
中資尋找更隱蔽路徑
隨著越南、柬埔寨等被祭出高額關稅,其他選項例如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斯里蘭卡、甚至非洲國家,可能成為「下一波洗產地」,但恐怕也難逃美方法眼。
有些企業轉向運用自由港、保稅區等特殊關稅區域,以「轉口+再包裝」名義繼續操作。
國際供應鏈整合 重回成熟市場
此外,不少廠商衡量政治與市場風險後,乾脆選擇在美國或親美盟國(墨西哥、加拿大)直接設廠。對消費品而言,這能縮短航程、快速應變市場需求,減少來自海關波動的衝擊。
長期來看,這有助於美國重新建立在地供應鏈,也符合川普「讓製造業回流」的核心訴求。
雙方博弈:後續衝擊與可能發展
東南亞國家:投資美國或轉移他處?
面臨高達四、五成甚至更高的關稅,像越南、柬埔寨原本吸收大量從中國撤出的產業,現在卻被一刀切斷,極可能掀起新一波「轉移潮」。
有台資、大陸資金可能乾脆放棄東南亞,直接轉戰美國或墨西哥等對美關稅較優惠的地區投資,這會顛覆過去「中國+1」或「東協+1」的佈局模式。
中國出口受阻,國內衝擊更深
中國本土生產再經越南、柬埔寨「洗產地」輸美的戰略被封堵,一旦出口銳減,其國內製造業就業、地方稅收、經濟成長壓力都將雪上加霜。
部分業者雖然可能往他國尋求新出口動線,但美方對「產地」的查驗只會愈來愈嚴,從而阻斷大陸產品繞道美國。
全球供應鏈進一步重整
川普關稅戰帶有地緣政治意涵,美國不只要縮小貿易逆差,也要削弱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強勢地位。
當中國及其「洗產地」國接連被課重稅,曾經大幅倚賴美國市場的製造商勢必得重新評估佈局,包括是否直接在美國或友好國家設廠,以更貼近消費市場、爭取較低稅率。
結語
川普此番對等關稅措施,儘管引發全球股匯市動盪,甚至引爆多國激烈反彈,但其政治操作與經濟意圖明顯:全面鎖住中國可能繞道洗產地的空間。在越南被課46%關稅、柬埔寨49%的高壓狀況下,過往眾多外移中國產能的「外圍國家」一下成了重災區。此舉或將造成當地產業鏈的雪崩式衝擊。
就長期而論,讓中國及相關周邊洗產地國面對高關稅、嚴查驗,勢必會掏空「中國製」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,逼迫業者另尋出路,也使全球供應鏈再度洗牌。接下來的變化,絕非僅停留在關稅或貿易面,而是攸關地緣政治與各國經貿秩序的重新整合。未來幾個月,越南、柬埔寨等遭重稅的工廠是否即刻外移,或中國是否另闢新「洗產地」,都將持續牽動各方目光。
Comments